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详细内容

浅谈大学的占座现象

  

发布时间:2019-07-07 发布者:刘玉翠 查看次数:

大学总有很多与中学不一样的东西,比如,教室是流动的,座位是不固定的,坐在一个教室上课的同学相互之间可能并不认识。大学是自由的大学,淡化了循规蹈矩的观念,一切都那么富有流动性,从而催生了占座这一现象。

占座也分积极占座和消极占座两种,积极的占座往往瞄准教室前几排座位以提高听课效率,消极的占座则瞄准后几排老师不容易注意到的地方来方便自己做其他的事情,相比之下,前一种占座往往更为常见,也更为激烈。

身处大学,我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临近下课,同学们早早的把东西收拾好,蓄势待发,只能下课铃一响老师一说下课就马上冲向下一堂课上课的教室,把自己的物品放在心怡的座位上来宣告这个座位在下一堂课的时间里是“我的”;来不及收拾的同学,会对着正冲出教室的室友或伙伴高喊“帮我也占一个座位”,这样即使自己动作慢也不怕占不到座位;图书馆和自习室里,有的座位没人,桌子上却摆着书或其他物品来起到一个“占位符”的作用,以防止在离开的这段时间座位被别人占走。

大学里,占座现象比比皆是,大学生们也都习以为常。适度的占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里的学生学习动力强,学习氛围好,可以起到激励和促进学习的作用。但超出了正常程度的占座往往招致反感。尽管座位属于公共物品,但同一个座位在某一具体的时间段里是具有排他性的,一个人占了,另外一个人就不能再占,这种排他性在期末复习、自习座位供不应求的特殊时间段显得尤为明显,往往出现一座难求的现象。这也导致了一些极端占座行为的产生,比如有人将物品放在桌子上人却长时间不出现,导致这个座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闲置的状态,别人想坐也坐不了,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我还见过一种更为极端的占座,在上课的前一天就赶到第二天上课的教室,在自己想坐的座位上贴上纸条说明它已被占领,丝毫不顾在明天上课之前这个教室里还有其他的课要上,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还托明天同样在这个教室上课但在自己的课之前的同学留意一下纸条有没有被撕掉,有的话就再贴一张,可以说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

适度的占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习动力,以一种竞争的方式促进学习效率,但过度的占座会导致不良竞争,甚至引发同学之间的不愉快。为了占座而占座,这本就丧失了占座原本的意义,体现的不再是良好的学风,而是一种歪风邪气。高校也应积极采取措施抑制极端占座现象的产生,比如图书馆现在采用的二维码占座方式,在本人没有到来超过二十分钟的情况下自动将此座位恢复为他人可用状态,这就避免了前面说到的人没来但一直占着座位的现象。各班级之间也可制定相关准则,对占座的限度做一个规定,比如一人最多只可占一个位置等。总之,占座作为大学里的普遍现象,应该体现的是大学生良好的学风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