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详细内容

盛唐如诗,修身立命

  

发布时间:2019-07-07 发布者:刘洪鑫 查看次数:

距今约一千三百年的这片土地,是一个盛世。它不仅仅是政治清明,繁荣富足的盛世,更是诗歌文化的黄金时代。而《唐诗三百首》便是大唐的代表作,它厚重,因为它沉淀着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它多彩,因为它写尽了喜怒哀乐,世间百态;它立德,因为它怀揣着诗人的一腔热血去兼济天下。

孔子曾曰:不学诗,无以言。我私以为它更适合大唐。诗歌已成为唐朝人生命的一部分,镌刻在骨子里,熔炼于血水里。“每一座城,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故事,都是一首诗。朝堂之上,王公子弟,出口成章;寻常乡野,市井凡人,亦知平仄。”《唐诗三百首》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是那个时代延续的生命。唐朝诗人众多,名家辈出,而我独爱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自我懵懂记事起,就已知道了你,《静夜思》也为偶尔思念家乡的我照进了一束白月光。年少的我,喜欢上了你,因为在你身上看见了年少轻狂的自己。“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带着西域豪放洒脱的气质,他让贵妃研磨,力士脱靴,他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使被赐金放还,他也不改乐观豁达,“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便是他的回答。

背负着一身的行囊与梦想来到长安,但宫城里的九曲回肠不是他这个走惯了阳关大道所能走下去的,来时固然兴致勃勃,去时也坦坦荡荡。在远去的途中,我仿佛听见他在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乎是每个诗人都拥有的家国情怀,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正心明志是他们的追求,立德修身是他们的根本。

“把满地的难民与伤兵,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李白是诗仙,他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他志存高远但却离人们很远,他将凡间的疾苦喜乐,留给了杜甫。每读杜甫,都让我的心感受到丝丝温情,那温情不但是由己及人的关怀热爱,更让人渴望崇高,渴望热血,并因这种渴望温暖了自己。艰辛的杜甫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他一生都行走在路上,他把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都一点一点的捡起,扛在了肩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长安城内,草木深深,家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他为之痛心,却又无能为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铿锵有力的呼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悲天悯人的情怀。杜甫是诗圣,他不同于李白,李白是诗仙,他只是来人间走了一遭,他不属于人间,而杜甫自始至终都在人间。

孟子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唐诗背后更是千千万万个诗人用一生在诠释以天下为己任的信仰,修身立德的追求。他们孜孜不倦的学习与思考“静以修身,俭以立德”的道理,他们将深深的责任负在肩上。

《唐诗三百首》它是文学诗歌上熠熠生辉的明珠,它不像宋词那样充满着浩瀚哲理,婉约豪放兼而有之;它也不像元曲那般连绵悠长,抑扬顿挫。但它却有着自身非凡的气度,淡去了刀光剑影,渐远了鼓角争鸣,笔下硝烟,机锋四起;它也有着博爱崇高的理想,身在朝野为国为民,身在乡间立德修身。它是阳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

唐朝,是一个云蒸霞蔚,名家辈出的时代,是一个繁荣昌盛,海晏河清的时代。虽然它已化作历史的尘埃,但唐诗传递给我们的更是一种精神——正心明志,立德修身。在当代我们更要志存高远,牢记使命。无论处于何种绝境,抑或站在峰顶,始终保持初心,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