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详细内容

【弦歌八十载 奋进新时代】易培强:不忘初心,矢志前行

  

发布时间:2019-07-05 发布者: 查看次数:

人物介绍:易培强,湖南醴陵人,1935年生,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现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1957—1962年,在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工作。1962年起在湖南师范大学从事经济学教学研究工作,曾任原政治系(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前身)副主任,并担任湖南省《资本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现任顾问),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消费经济学会顾问等。出版独撰、主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新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经济增长论》《中国消费和分配问题:理论与实践》等著作。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中国软科学》《当代经济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约300多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项。

嘉言善行润物无声

     毕业之际,大庙集会,周恩来总理的话依旧清晰地回荡在易培强的耳畔——“青年朋友们,你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要到边疆去,要到基层去,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于是,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以“北大优秀生”的身份毕业,风华正茂的少年放弃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毅然地申请前往扎根青海,这一去便是五年。

直到1962年,由于家里两位孤单老人年事已高,易培强才被调回长沙,来到当时的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前身)。从1962年到2018年,与师大共度56年风风雨雨,其人生与师大的岁月就像近旁的木棉,彼此之间尽管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远方,却始终紧密相连,共同分享着彼此的峥嵘岁月。多年来,易老一直践行着“心中装着学生”的理念。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每周到学生寝室一至两次,从来也不怕麻烦。还一次又一次一篇又一篇地批阅学生们完成的小论文。那时,自己家里也会不时地接待来访的学生,易老的家中就这样成为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地。

“学生与我们老师都是平等的。”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期间,易老都始终坚守着“教学要全心全意地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几十年中,从未因个人原因耽误课程。一次,他的胆囊结石症急性发作,在河东一家医院急诊科治疗观察了一夜,基本上止住了疼痛,但还需住院治疗一段时间。为了不影响授课,他第二天一早就赶回学校,只是每天去校医院进行注射等治疗,坚持照常上课,学校也不知道他患病之事。还有这样一件事:学校按规定安排易培强教授去灰汤温泉疗养院休养一个月,但他考虑到变更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学习会有不利影响,便坚持不去。后来,学校又再次通知他去休养,并且表示这是最后的一次机会,他仍未动心,最终还是没有去。像这样为了保证教学和其他工作而不计个人得失的事,还有不少。经济系和商学院初建时,为了顶上“国际市场营销”“经济学史”这两门课任教老师的空缺,易培强自甘为先锋,担任这两门课程一直到退休后多年。《资本论》有些内容生涩难懂,他便亲自编写《“资本论”选读学习纲要》以供学生们学习;他应邀为其他学校开设改革与发展系列讲座,为此编写长达十几万字的授课讲义;后来为更加方便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经济学知识,30万字的《经济学基础教程》也由此诞生。因为坚守,在教学工作上,易老像一颗螺丝钉,哪儿需要他,他便为学生“安居”在哪儿。为配合学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他针对各时期党的重大战略方针和热点问题,义务多次作面向全校的专题讲座,开讲《关于股份制和股票市场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中国加入WTO问题》《社会全面发展与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关于知识经济的几个问题》等。直到2013年,还为商学院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收入分配专题系列讲座”。也因为心中的信念,他像柳絮一般,看似随风飘荡,实则内心早有前进的方向,早已在风中舞出了自己的人生力量。

用力起舞,不愿辜负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对于易培强而言,对科研的坚持便是这起舞人生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艾青曾在《我爱这片土地》一诗慨然写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份爱,究竟能有多深沉?易培强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资本论》的导言时,马克思的艰难境遇和刻苦精神总是一次又一次让他的眼眶湿润。“我每讲一次,都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带入马克思著书时所处的环境之中。”易培强回忆说。他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始终怀着对其难以言说的崇敬之情。在马克思诞生两百周年之际,他完成了自己多年的心愿——写成《弘扬马克思创建经济学的精神品格》一文,这是作为自己对于经典,又或者说,对于引路人的一种致敬。

退休之后,易培强始终自谦地将自己晚年潜心坚持的研究视为“谈不上有多少价值的研究”,而实则,却开始向各个不同的研究领域进行了有深度的探索。在采访中,易老向我们强调:“科研要有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要对社会有价值,让人民懂,做到真知、真懂”。这也恰如多年前,周恩来总理告诉他们的那般:“到基层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退休之后时间上变得更加充裕了,也就更舍得在研读撰写上花时间、下工夫。为了搞研究,他甚至会花好几个月来琢磨一个知识点。近年,他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研究新发展理念;就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撰写了《共享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还有一篇有待发表的文章《马克思人民观的意蕴和价值探析》,其研究内容也超越了经济学范围。他感慨中国传统文化中潜藏着无尽可供学习的宝藏,感到应当在经典中思考,在“温故而知新”中再次成长。于是,年过八十的他,重新温习和研读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撰写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探析》《中国传统节俭思想论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利益观试探》等论文。

活到老学到老,易培强教授一直强调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补课,只有当看的越多学的越多,方知自己存在的不足。他自己虽已是年过八十之人,但为了能够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和青年人的思想,在学习的进程中仍步履不停。

当问及易培强教授对师大广大同学和老师有着怎样的希冀,他坦言,自己只想对同学们和老师们提出两点希望:一是年轻人正赶上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好时代,希望孩子们抓紧宝贵时间,心无旁骛地努力学习,把握当下,为投身为民谋利造福的事业做好充分准备。二是希望青年教师能努力提升自我,在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上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也就是这样简单而又质朴的希冀,在点滴之中勾勒着易老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漫漫岁月,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改革和发展相伴多年,易培强从未离开过他心爱的研究领域,也从未忘怀将这一份科研精神延续与传承下去。六十多年来,他以自己内心最赤诚的感情专注地投身其中,像小溪般潺潺流淌多少年,最终只为我们刻下一行:“不忘初心,矢志前行。”